钢琴的十一种音色

对于钢琴这样一个庞大的乐器而言,钢琴本身只是工具,而从它的胸腔中发出的细腻多变的音色,仿佛一旦离开了钢琴,就与这个乐器无关了,音色属于另一个世界,美的世界,而音色的变化,就是情感的流动。欣赏音乐不是凭理性,而是跟着音色的细微变化,感情也跟着起伏。关于钢琴的音色,一直以来有一些想法和困惑。一直觉得音色是一首乐曲的品质,就好象麻布和丝绸的质地不同,音色的好坏也类似。我听过的曲子不是很多,但就我有些体会的乐曲片段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疑问,也请教所有有音色方面体会的朋友们!

 

音色之一:迷乱

阿格里奇演绎的拉三一直是我的最爱,她的音色似乎可以伸及人的灵魂,清彻、充满活力和表现力。我从这首曲子,尤其第一乐章汲取了很多力量。当我灰心、提不起精神时,它能够鼓励我,继续追寻,有一种奋发向上的、不断渴望的东西。这是继前面平静、抒情的旋律的之后的一段,乐曲经过一段柔美的主旋律后,开始渐渐焦灼,直到这一段,给人一种十分迷乱的感觉,好象扭曲在一起的一条蛇,又仿佛两股旋律在纠结。我想起曾经看过的《钢琴师》(《闪亮的风采》)里面那个老师对David说的一句话,“要和钢琴这个怪物搏斗,战胜它”。这段音乐是一种非常不安的情绪,苦苦的挣扎,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。我仿佛听到一颗心灵的喘息。

音色之二:疯狂

这段乐曲紧接着刚才的那段音乐。相当的激烈。是拉三第一乐章的仅次于后面最高潮的一个情绪的顶点。感觉阿格里奇在弹的时候会不会也陷入了一种疯狂的状态?或者她可以十分奔放、放纵不羁地演绎,却仍然保持着理性?感觉尤其到了后面,钢琴简直有点像一个人失去理智时疯狂的絮语。阿格里奇将这种神经质演绎得及其充分。情绪发泄出来后,旋律一下子软弱、迷茫了起来。

音色之三:希望和亮色

这段紧接着上面。不同于前面灰暗的情绪,这里出现了一种亮色,像一股清澈的泉水,洗刷了刚才因搏斗而淌下的浑浊的汗水。迎面吹来了一阵清风,我们重新又感到了希望,整装待发。如果音色有色彩的话,那么这里有一抹明亮的绿色。虽然,这昂扬向上的旋律会不时地被一些杂乱的情绪打断。阿格里奇那富有表现力的音色,把这种情绪明暗的对比表现了出来。

, 钢琴的十一种音色

音色之四:直砸入灵魂深处的音色

这是全曲的最高潮。力度越来越强。很奇怪钢琴的琴键深度只有十几厘米,却为什么重音会给人强之外还有更强的音的感觉。这可能跟用力方法有关系。当一个音已经用了所有力量弹下去,怎样弹出一个比刚才更强的音?感觉这段音乐的后面好象有一把锤子,不断地砸向灵魂的深处、更深处……佩服阿格里奇的强力度。

音色之五:如轻烟散开

这段接着前面。钢琴上下波动的旋律,逐渐变得如此轻柔,如同一缕缕正在散开的轻烟。在经过刚才那么激烈的一段音乐后,拉赫好象在告诉我们,这一切告一段落了,一块黑暗的浓云,渐渐地消散了,化为轻烟,不见了。

音色之六:铿锵有力

这是舒曼《狂欢节》中“帕格尼尼”中的一段。我不知道这是谁弹的,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。这首曲子写得很巧妙,像是错落镶嵌起来的。乐曲一开头,就能抓住人的心,十分的有力量。

音色之七:癫狂的欢乐

这是鲁宾斯坦演绎的拉赫玛尼诺夫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》中的第四变奏。鲁宾斯坦的音色自然不用说,但这一段我觉得相对其他人演绎特别的是:从第6秒开始,到第11秒那段,乐谱上是ff,但鲁宾斯坦处理得象是pp,而且流利熟练之极,左手几乎弱化得听不见了,非常轻灵。第20秒至26秒那段也是如此。这一段非常欢乐,以至于有种癫狂的感觉,让我脑中出现了一个画面:一群人围着篝火,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,跳起欢快的舞蹈。鲁宾斯坦是不是回忆起曾经的欢乐美好的时光了呢?他是以色列人,饱受战火,颠沛流离,父母姐妹也都在战争中死了。看他演奏,总觉得他非常严肃,是个很严谨的人,然而每个人回忆起属于自己的一段美好记忆时,都会有种不自禁的欢乐吧!

音色之八:柔美带一丝感伤

这是拉赫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》的第12变奏,每当听到这段,都会勾起一种甜蜜的伤感情绪,好象是回忆起过去,那既美好又惆怅的日子,心中涌起一股甜蜜的泪水,柔肠百折的感叹。87岁高龄的鲁宾斯坦,在演奏起一些柔美的片段时,严肃的脸上会出现一种孩童般的笑容,那种灿烂是岁月抹不灭的。同样的,肖练op25–5,也有同样的感觉。

, 钢琴的十一种音色

音色之九:焦灼不安的追寻

这是拉赫升C小调前奏曲中间的一段。一种焦灼不安,逐渐到顶点,变成疯狂的追寻。

音色之十:强有力的八度

这是肖邦升C小调前奏曲的后段。

音色之十一:弦乐般的音色

这段是拉二第二乐章中间的一段,对我来说,这段是“天书”。快速的音乐到了后面,简直变得像弦乐一样,可以听到钢丝的声音。

相关推荐